
申請資格 | (i)年滿18歳或以上; (ii)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之香港居民 |
發行額 | 最少150億港元 最多200億港元 |
每手認購額 | 1萬港元 |
最高認購額 | 不設認購上限 |
保證息率 | 4.75% p.a. |
申請日期 | 9月18日(星期一) 上午9:00 至 9月28日(星期四) 下午2:00 |
申請方法 | 透過配售銀行;或 指定證券經紀;或 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 |
分配日期 | 10月6日 |
發行日期 | 10月10日 |
上市日期 | 10月11日 |
派息日期 | 債券年期為3年,每6個月支付利息一次: 第一個付息日: 2024年4月10日 第二個付息日: 2024年10月10日 第三個付息日: 2025年4月10日 第四個付息日: 2025年10月10日 第五個付息日: 2026年4月10日 第六個付息日: 2026年10月12日 |
香港政府於2023年9月5日公布發行新一批的綠色零售債券,目標發行額為150億港元,可視乎市場情況提高至最多200億港元。新一批綠色零售債券為期三年,持有人將每6個月獲發一次與本地通脹掛鉤的利息,息率不少於4.75厘,以5手綠債爲例三年共可收取$7125港元利息,到期日可全數取回本金。
綠色零售債券的申請期由9月18日早上九時開始,至9月28日下午二時結束。香港居民可透過配售銀行、證券經紀或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申請。綠色零售債券將於10月10日發行,並於10月11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並可在二手市場進行買賣。
發債所得的資金會按照政府的《綠色債券框架》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為具環境效益和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項目融資或再融資。政府會每年公布募得資金的分配情況和預期的環境效益資訊。
什麼是綠色債券
2018年2月,財政司司長在《財政預算案》 中宣布推出借款上限為1,000億港元(約128億美元)的綠色債券計劃(綠債計劃)募集資金為具環境效益的政府主要工務項目提供資金,項目涉及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益和節約能源、污染預防及管控、廢物管理及資源回收、水及廢水管理、自然保育/生物多樣性、清潔運輸和綠色建築。
以下是第一批零售綠債的資金募集用途例子:
廢物管理及資源回收 | 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2期|綠在灣仔 |
水及廢水管理 | 智管網 |
綠色建築 | 啓德發展區新急症醫院 |
截至2023年7月31日,政府已在綠債計劃下成功發行約1,700億港元 (220億美元)等值的綠色債券。
綠色債券配發機制
綠債採用「循環派發」機制,首先滿足申請一手的投資者,如有剩餘的份額再向申請兩手的投資者派發,並重覆機制向申請第三、四、五手或以上的投資者分派。假若超額認購下而無法向每位作出有效申請的投資者派發至少一手綠債,則會採用抽籤方式分派,中籤者可得一手。
綠色債券申請攻略
2022年發行的第一批零售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爲200億港元,申請人數爲48.8萬人,認購金額達325.67億港元,超額認購1.6倍。2022年的分配結果是申請4手或以下獲全數配發,申請4手以上則有58%獲多派1手。
由於第二批零售綠債保底息率高於第一批綠債的2.5厘,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指預期申請人數可望增至超過50萬人。
有分析認為,今次零售綠債「保底息」較銀行定存息率吸引,建議投資者最少申請10手。
綠色債券認購優惠
以下是部分銀行及券商宣佈推出的綠色債券申請優惠:
老虎 證券13免 |
免本金*、認購費、申請手續費、融資利率、到期贖回費、代收利息費、存倉費、存入費、托管費、不動戶費、買入經紀費、沽出經紀費、交易平臺費 *首2000名新客戶及特選現有客戶,認購5手以下可免本金及10倍杠桿融資(上限15萬港幣申請金額) |
富途13免 | 免認購手續費、申請手續費、暗盤交易佣金、平台使費(暗盤交易)、存倉費、不動戶費、托管費、轉入費、代收利息手續費、到期贖回費、提早贖回手續費、港股證券佣金(新客專享)、 孖展利息(領券) |
華泰11免 | 免認購手續費、申請手續費、存倉費、托管費、不動戶費、轉入費用、交易佣金、經紀佣金、平台費、到期贖回費、提早贖回費 |
中銀香港 8免 |
免認購手續費、保管費、代收利息費、轉倉費、退回沽出交易經紀佣金、存入費、到期贖回費、二手買賣費 |
恒生8免 | 免認購手續費、保管費、代收利息費、到期贖回費、以「場外交易」形式賣出債券手續費、非經中央結算系統的債券轉入費、債券轉出費,及透過香港聯交所買入「綠色零售債券」的買入證券存入費 |
滙豐7免 | 免認購手續費、託管服務費、代收利息費、到期贖回債券費、由其他銀行轉入至滙豐費用、由其他經紀行轉入至滙豐費用、轉貨申請手續費(於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與中央結算及交收系統(CCASS)之間) |
花旗6免 | 免認購手續費、存倉費、代收利息費、到期贖回費、存入費、及轉出費 |
配售銀行
銀行 | 中國銀行(香港) 交通銀行 東亞銀行 中信銀行(國際)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 集友銀行 創興銀行 花旗銀行(香港) 招商永隆銀行 大新銀行 星展銀行(香港) 富邦銀行(香港) 恒生銀行 滙豐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 南洋商業銀行 華僑永亨銀行 大眾銀行(香港) 上海商業銀行 渣打銀行(香港) |
免責聲明: 本文章內容只用作教育用途,並非作爲任何投資建議。Invest101對於閣下使用任何相關資料而作出的任何有關交易決定、傷害及其它損失均不承擔任何責任。 請在使用所有資料前作出核實,並且在諮詢專業投資顧問意見前勿作任何投資決定。 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任何投資項目的價值及所得收入皆可升可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