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2025年抽新股的一些基本必備知識及新規則轉變,接下來我們會介紹新股上市的股份分配機制與上市首日表現的關係,以及兩種特別的套路。
延伸閱讀:港股IPO教學(一):抽新股入門必備知識
公開發售與國際配售
新股上市時,股份通常透過兩個渠道分配:公開發售與國際配售。
- 公開發售:面向個人散戶投資者。
- 國際配售:面向機構投資者(大戶)。
初步分配比例通常為國際配售90%、公開發售10%。公開發售部分再細分為:
- 甲組(A組):認購金額低於500萬港元。
- 乙組(B組):認購金額500萬港元以上,頂頭槌為乙組最高檔位(通常佔公開發售的一半)。
甲組與乙組各佔公開發售部分的50%,若其中一組認購不足,股份將回撥給另一組。若兩組總體認購不足,未分配股份將回撥至國際配售。若公開發售與國際配售均未獲足額認購,則上市計劃可能取消。
回撥機制
當公開發售需求強勁時,部分國際配售股份將回撥至公開發售,以確保市場公平。常規回撥規則如下:
- 15-50倍超額認購:公開發售份額增至30%,國際配售降至70%。
- 50-100倍超額認購:公開發售份額增至40%,國際配售降至60%。
- 100倍以上超額認購:公開發售與國際配售各佔50%。
歷史數據顯示,新股的公開發售比例與上市首日股價表現相關:
- 認購不足2倍:平均首日下跌1.1%。
- 2-15倍認購:上市表現較佳,平均升幅18.2%。
- 15-500倍認購:倍數越高,平均漲幅相對愈高
- 超過500倍認購:市場最熱烈,平均升幅47%。
當公開發售倍數連2倍都不到的時候,平均首日表現最差,平均下跌1.1%,背後原因可能是新股無人問津,上市後也缺少買盤。
當公開發售倍數在2-15倍的時候,整體認購不太冷,但又沒有觸發回拔,抛壓較小,這部分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漲幅約18.2%,也比較出色。
而當公開發售倍數在15-500倍區間的時候,整體趨勢是倍數越高,平均漲幅相對也越好,但仍然比不上2-15倍認購倍數區間的漲幅。
而當新股公開發售超過500倍的時候,其上市表現最好,平均漲幅達到47%,這主要是由於新股特別火爆,關注度最高,流動性最強,上市後買盤較多。
統計是基於所有公司首日表現數據進行平均計算,因此並不能代表個別新股表現,而且歷史表現並不一定與現實相乎,因些投資者需要考慮當時市場的真實市況而作出判斷。


套路回撥 vs 主動回撥
在大部分情況下,新股的分配方式對於股價漲幅雖然有影響,但都不是決定性的,但有兩種情況是例外的,那就是套路回撥和主動回撥。
什麼是套路回撥?就是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新股分配上可以把原本應該回撥分配給散戶的股份,少回撥一部分。也就是說,新股背後的機構投資者不願意把貨分給散戶,甚至希望吸收更多籌碼,這種情況對新股上市首日表現是相當利多的。
套路回撥的具體操作是假若公開發售超過15倍,正常情況下,公開分配比例將不低於30%。但根據上市規則,如果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 國際配售部分認購不足額
- 招股價在區間範圍內以下限定價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可以將分配給散戶的股份比例調低到10%-20%,這就是作套路回撥,也簡稱「套路撥」。
根據2019年-2024上半年期間的數據統計,套路撥的新股,雖然基本面可能都很一般,但是其上市漲幅和勝率都非常不錯,一共23隻套路撥的新股,有22只在上市首日上漲,平均漲幅高達54%。
不過,儘管套路撥的新股整體賺錢效應非常明顯,但這裡有必要提示兩點風險。
第一,新股是否採用套路回撥,結果需要等待上市前一晚才會揭曉,大部分參與新股認購的散戶是無法知道內情的,因此存在博弈的成分。
第二,儘管歷史勝率非常驚人,但是套路回撥並不代表一定上漲,好像2024年6月底上市的天聚地合,雖然暗盤和上市首日大部分時間漲幅都在30%以上,但其尾盤的崩盤導致最終下跌,也打破了策略撥的不敗金身,也勢必影響到後續策略撥新股的走勢預期。

而主動回撥則是與策略撥完全相反的操作,就是在滿足一定條件下,把原本不應該回撥給散戶的股份,強行回撥給散戶,增加散戶拋壓,還極大打擊市場情緒,那對於新股上市表現自然是極大的利空,因此主動回撥也叫作「惡意回撥」,而「惡意回撥」一般出現在市值較細的新股發行。
若新股公開發售出現超額認購,但認購倍數不足15倍,正常情況下是不需要回撥的,散戶分配比例在10%。
不過,只要新股選擇下限定價,不管國配是否不足額還是超額,都可以將分配給散戶的股份比例,最多增加到20%(或招股書規定的額外上限),這就叫作主動回撥。
從2020年至今的數據來看,主動回撥的新股約6只,幾乎全部股價首日大幅破發,平均跌幅超過25%,讓中籤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下圖總結了本篇文章的三大重點,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對上市公司的認知、過去同類型公司的歷史數據、以及自身的財政能力而決定是否參與新股認購。


免責聲明: 本文章部分內容屬於廣告性質,內容不應被視為邀約、招攬、邀請、建議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投資決策之依據,亦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投資涉及風險,資產價格可升可跌,投資前請充分理解產品風險並諮詢專業意見。 |